【人事思維】邏輯性差怎么辦?4個“蘇格拉底式提問”一定有幫助
1、為什么邏輯能力強的人看上去更有“大公司的范兒”
根據(jù)一項調(diào)查,大公司HR在挑新人時,最看中的職業(yè)素質(zhì)就是“邏輯能力”。
2、好的邏輯就是一串多米諾骨牌
從一個故事開始。
所以邏輯性,就是在兩件事情之間建立因果關(guān)系。好的邏輯就像多米諾骨牌,看上去是一個個獨立事件,但只要第一塊倒下,其他的也隨之倒下。
試比較下面三個人說的三組句子:
一眼就能看出,這三句話的邏輯性一句比一句強。分析原因,甲只是說了兩件事,乙點出了兩件事的時間關(guān)系,而丙為兩件事建立了新的因果關(guān)系。
即使丙結(jié)論是錯誤的,領(lǐng)導們也會覺得,這個年輕人只是缺點經(jīng)驗,重要的是肯動腦子。
為什么點明兩件事的因果關(guān)系,在一家企業(yè)里如此重要呢?
因為大家都需要安全感,都想從過去的事情中,發(fā)現(xiàn)未來的方向。
我們相信“萬事皆有因,有因必有果”,找到原因和結(jié)果,領(lǐng)導才能睡得踏實,下屬才能服你管。
我們常常說某人的邏輯性強,就是說他建立的這個因果關(guān)系,對未來的行為有指導意義,用一塊小的多米諾骨牌,最后推翻了一塊大牌。
而邏輯性差則好相反,常常是這三個字:想當然。
3、你為什么總是“想當然”?
新人Jimmy告訴領(lǐng)導一個剛收到的消息:“頭兒,剛才客戶說這一周的時間另有安排,所以原定的會議取消了?!?br /> 但領(lǐng)導立刻聽出了這句話的問題,于是第一反應是消除歧義:到底是“會議延期未定”,還是“真的取消了”。
“想當然病”用統(tǒng)計學的術(shù)語就是:相關(guān)性不代表因果性。
什么意思呢?列舉一些職場上常見的會被打臉的例子吧:
“去年我們更換了logo之后,銷售就回升了(相關(guān)性),我建議我們再換一次logo(因果性)?!?br />
“我每次經(jīng)過前臺,她都會對我笑(相關(guān)性),她是對我有意思嗎(因果性)?”
得了“想當然病”的原因,一個是自我定位有問題,覺得與我無關(guān);第二是害怕思考出錯;第三是沒有耐心,沒有這個習慣。
對付“想當然病”,最好的方法就是“蘇格拉底式”的提問,就是把概念的內(nèi)涵外延、概念與事實關(guān)系等等,一一問個明白,比如:
崔永元:轉(zhuǎn)基因食品危害極大!
蘇格拉底:你指的“轉(zhuǎn)基因食品”具體指什么?危害是指什么?如何認定兩者的關(guān)系?……
“蘇格拉底式”的提問有四個方向:
好了,邏輯的科學部分就說這些,下面我們要換一個角度,一個不那么科學的角度,看待日常工作中的“非形式邏輯”。
4、好的邏輯不一定是最科學的邏輯
周鴻祎在推出360路由器時說:“我的新版路由器有兩根天線,我還會出一個四根天線的路由器。幾根天線其實不重要,重要的是讓用戶感知到(信號強),而且符合他的常識?!?br />
這段話說了什么?周鴻祎明明知道“路由器的信號”與“天線數(shù)量”無關(guān),但他卻不斷暗示用戶,“路由器的信號好”和“四根天線”存在因果關(guān)系,因為這一點符合客戶經(jīng)驗。
再回頭想想之前的例子,為什么領(lǐng)導立刻就覺得有問題,而新人一定要反復問幾個“為什么”才能得到正確答案呢?
現(xiàn)實生活,我們遇到的都是非形式邏輯,不光靠推理,還要靠經(jīng)驗歸納,領(lǐng)導見識得多了,才能下意識就判斷有問題。
5、最有針對性的邏輯和最能打動人的邏輯
電影《天下無賊》在審查時遇到了麻煩,不通過的理由是:怎么能把賊說得那么好,還讓他做主角呢?會讓人有模仿的念頭。
馮小剛原本的邏輯是:因為我講的是一個好賊,所以電影的主題是正義的。這個邏輯是不錯,但不能解決電影審查的“社會影響”邏輯。
后來王朔給出了個點子:把結(jié)尾改成女賊懷了孩子,在廟里祈禱,孩子將來不再做賊。最后電影順利過審。
王朔修改的邏輯是:就算是好賊,也不希望子女再做賊,所以消除了壞影響,也就繞開了電影審查的邏輯。
這就是一個針對性強的邏輯,放下自己的想法,想想對方的擔心是什么?對什么感興趣?再想想自己有哪些針對性的解決思路。
下面再舉一個打動人的邏輯的例子:
“侄子日后當了天子,有把姑姑請進宗廟的可能性嗎?”
李昭德的這個邏輯從道理上講,未必很嚴謹,立太子是立太子,享宗廟是享宗廟,這是兩件事,女人可以當皇帝,為什么就進不了宗廟。
但效果卻立竿見影——“后乃止”,因為這個邏輯很符合武則天此時心態(tài),她要開始考慮身后事了。
6、邏輯能力不是一件簡單的事
還有時候,我們明明感覺不對,竟無言以對,還是被人以強大的邏輯說服了,事后發(fā)現(xiàn)果然上了當,這就是邏輯的第二個話題:邏輯陷阱。
如果大家有興趣,我會把這三個話題繼續(xù)討論下去。
7、這篇文章是講思維邏輯的,但實際上我?guī)缀鯖]有涉及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規(guī)律。因為我覺得,邏輯是很日?;臇|西,所有人都應該從生活常識本身培養(yǎng)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。
就像麥肯錫方法中,“日常鍛煉邏輯思維的7個習慣”:
根據(jù)一項調(diào)查,大公司HR在挑新人時,最看中的職業(yè)素質(zhì)就是“邏輯能力”。
為什么大公司這么關(guān)注員工的邏輯能力呢?因為部門多,層級多,協(xié)作多,溝通成本很高,所以每個人都力爭用最短的時間了解情況,或者把工作交流清楚,這就是邏輯能力。
為什么語文課一天到晚要你總結(jié)中心思想、段落結(jié)構(gòu)?不是想讓你當作家,而是讓你看起來很像是大公司要的那種人,提高學校的升學率、就業(yè)率。當然,壞的方面也有,束縛了你的思維。職場上的邏輯能力可以分為觀點總結(jié)能力(從材料到觀點)和語言表達能力(從觀點到語言),今天只講前半個——如何形成一個有說服力的觀點?
2、好的邏輯就是一串多米諾骨牌
從一個故事開始。
抗戰(zhàn)時,有一個叫浦熙修的新聞記者,在重慶機場采訪,看見宋靄齡走下飛機,懷里抱著一條狗,身邊跟著一群狗。她轉(zhuǎn)眼又看到商務(wù)印書館總經(jīng)理王云五先生沒有接到他的夫人,失望而歸,因為香港淪陷后,大批官員家屬逃難,導致飛機票一票難求。為了避開新聞審查,浦熙修把這條“負能量”的新聞變成兩條中性消息,“宋靄齡帶著一群狗下飛機”和“王云五沒有接到夫人” 一起見報,立刻引起輿論嘩然。
所以邏輯性,就是在兩件事情之間建立因果關(guān)系。好的邏輯就像多米諾骨牌,看上去是一個個獨立事件,但只要第一塊倒下,其他的也隨之倒下。
試比較下面三個人說的三組句子:
- 甲:銷售額增加了10%,客單價平均增加了20%。
- 乙:隨著客單價平均增加了20%,銷售額增加了10%
- 丙:客單價平均增加了25%,而銷售額僅增加了10%,說明新增客戶呈下降的趨勢。
一眼就能看出,這三句話的邏輯性一句比一句強。分析原因,甲只是說了兩件事,乙點出了兩件事的時間關(guān)系,而丙為兩件事建立了新的因果關(guān)系。
即使丙結(jié)論是錯誤的,領(lǐng)導們也會覺得,這個年輕人只是缺點經(jīng)驗,重要的是肯動腦子。
為什么點明兩件事的因果關(guān)系,在一家企業(yè)里如此重要呢?
因為大家都需要安全感,都想從過去的事情中,發(fā)現(xiàn)未來的方向。
所謂邏輯性,其實是人類的自我心理暗示:為什么王云五夫人沒有坐上飛機?是因為宋靄齡的狗把位置占了嗎?浦熙修沒有說,但她相信,大家會把這兩條信息看成是一條新聞,因為人類離不開因果關(guān)系。
我們相信“萬事皆有因,有因必有果”,找到原因和結(jié)果,領(lǐng)導才能睡得踏實,下屬才能服你管。
我們常常說某人的邏輯性強,就是說他建立的這個因果關(guān)系,對未來的行為有指導意義,用一塊小的多米諾骨牌,最后推翻了一塊大牌。
而邏輯性差則好相反,常常是這三個字:想當然。
3、你為什么總是“想當然”?
新人Jimmy告訴領(lǐng)導一個剛收到的消息:“頭兒,剛才客戶說這一周的時間另有安排,所以原定的會議取消了?!?br /> 但領(lǐng)導立刻聽出了這句話的問題,于是第一反應是消除歧義:到底是“會議延期未定”,還是“真的取消了”。
這是什么意思呢?如果只是“客戶本周時間另有安排”,就只會造成“會議延期”的結(jié)果;如果真是“取消會議”,那一定是另有原因,也許是一次偶然的事件,也許就是一次危機的開始。而Jimmy代表了“想當然”的邏輯性缺乏癥狀:既然客戶本周另有安排,那取消會議應該是正常的吧。
“想當然病”用統(tǒng)計學的術(shù)語就是:相關(guān)性不代表因果性。
什么意思呢?列舉一些職場上常見的會被打臉的例子吧:
“去年我們更換了logo之后,銷售就回升了(相關(guān)性),我建議我們再換一次logo(因果性)?!?br />
“我每次經(jīng)過前臺,她都會對我笑(相關(guān)性),她是對我有意思嗎(因果性)?”
得了“想當然病”的原因,一個是自我定位有問題,覺得與我無關(guān);第二是害怕思考出錯;第三是沒有耐心,沒有這個習慣。
對付“想當然病”,最好的方法就是“蘇格拉底式”的提問,就是把概念的內(nèi)涵外延、概念與事實關(guān)系等等,一一問個明白,比如:
崔永元:轉(zhuǎn)基因食品危害極大!
蘇格拉底:你指的“轉(zhuǎn)基因食品”具體指什么?危害是指什么?如何認定兩者的關(guān)系?……
“蘇格拉底式”的提問有四個方向:
- 第一是問本身,“這是什么”;
- 第二是往前多問幾次“為什么”;
- 第三是往后多問幾次“所以呢”;
- 第四是往兩邊多問幾次“還有別的可能嗎”。
好了,邏輯的科學部分就說這些,下面我們要換一個角度,一個不那么科學的角度,看待日常工作中的“非形式邏輯”。
4、好的邏輯不一定是最科學的邏輯
周鴻祎在推出360路由器時說:“我的新版路由器有兩根天線,我還會出一個四根天線的路由器。幾根天線其實不重要,重要的是讓用戶感知到(信號強),而且符合他的常識?!?br />
這段話說了什么?周鴻祎明明知道“路由器的信號”與“天線數(shù)量”無關(guān),但他卻不斷暗示用戶,“路由器的信號好”和“四根天線”存在因果關(guān)系,因為這一點符合客戶經(jīng)驗。
再回頭想想之前的例子,為什么領(lǐng)導立刻就覺得有問題,而新人一定要反復問幾個“為什么”才能得到正確答案呢?
現(xiàn)實生活,我們遇到的都是非形式邏輯,不光靠推理,還要靠經(jīng)驗歸納,領(lǐng)導見識得多了,才能下意識就判斷有問題。
日常工作中,邏輯的結(jié)論不要求像科學實驗那么嚴密,但對于溝通的要求卻非常高,首先要考慮這個邏輯,別人能不能理解。好的邏輯通常不一定是最科學的,但一定是最有針對性、最能打動人的。
5、最有針對性的邏輯和最能打動人的邏輯
電影《天下無賊》在審查時遇到了麻煩,不通過的理由是:怎么能把賊說得那么好,還讓他做主角呢?會讓人有模仿的念頭。
馮小剛原本的邏輯是:因為我講的是一個好賊,所以電影的主題是正義的。這個邏輯是不錯,但不能解決電影審查的“社會影響”邏輯。
后來王朔給出了個點子:把結(jié)尾改成女賊懷了孩子,在廟里祈禱,孩子將來不再做賊。最后電影順利過審。
王朔修改的邏輯是:就算是好賊,也不希望子女再做賊,所以消除了壞影響,也就繞開了電影審查的邏輯。
這就是一個針對性強的邏輯,放下自己的想法,想想對方的擔心是什么?對什么感興趣?再想想自己有哪些針對性的解決思路。
下面再舉一個打動人的邏輯的例子:
武則天有一段時間想立自己武家的侄子武承嗣為太子,宰相李昭德當然要代表大臣們表示反對,但他的理由很聰明,既不是天理人倫等等大道理,也不是大家不服,天下不寧這些利弊分析,而是一個很簡單的將心比心:
“侄子日后當了天子,有把姑姑請進宗廟的可能性嗎?”
李昭德的這個邏輯從道理上講,未必很嚴謹,立太子是立太子,享宗廟是享宗廟,這是兩件事,女人可以當皇帝,為什么就進不了宗廟。
但效果卻立竿見影——“后乃止”,因為這個邏輯很符合武則天此時心態(tài),她要開始考慮身后事了。
6、邏輯能力不是一件簡單的事
邏輯性是個大話題,這篇文章只講了思維的邏輯,但很多人思考時,思路流暢,溝通起來,卻前言不搭后語,這就是邏輯能力的第二個層面:溝通的邏輯性。
還有時候,我們明明感覺不對,竟無言以對,還是被人以強大的邏輯說服了,事后發(fā)現(xiàn)果然上了當,這就是邏輯的第二個話題:邏輯陷阱。
此外,很多大公司出來的人,說起話來一套又一套,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卻弱爆了,這又是一個話題:邏輯本身的局限性,導致邏輯能力強的人,往往創(chuàng)新能力弱。
如果大家有興趣,我會把這三個話題繼續(xù)討論下去。
7、這篇文章是講思維邏輯的,但實際上我?guī)缀鯖]有涉及形式邏輯的三大基本規(guī)律。因為我覺得,邏輯是很日?;臇|西,所有人都應該從生活常識本身培養(yǎng)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。
就像麥肯錫方法中,“日常鍛煉邏輯思維的7個習慣”:
- 把問題的前提考慮得更具體些
- 警惕大家一致的看法
- 擅于聯(lián)想到其他事情
- 區(qū)分事實和想像
- 多問“蘇格拉底式”的問題
- 小心那些抽象名詞
- 還有最重要的第7點:讓嘴永遠動得比腦子慢一拍。當我們一心想著用最快的辦法來解決問題時,問題的根源還在原地嘲笑我們。